磁力小说网 > 地藏菩萨本愿经唯识观 > 一、略释经题

一、略释经题

磁力小说网 www.cllxs.com,最快更新地藏菩萨本愿经唯识观 !

    无论是讲经或注经,先释经题,次释经义,俾使听者或读者能够一纲举万目张,执大象天下往。因为每一部经的经题,都是全摄经义而立名,故在释义之前当先释题,俾使读者窥一斑而知全豹也。

    此经凡有三名,一名‘地藏本愿’,一名‘地藏本行’,一名‘地藏本誓力’。本经采用第一名,因为力出于行,行本乎愿,愿切行专,力在其中,故举第一,已赅二、三,故名地藏菩萨本愿经也。

    地藏者:地为大地,藏读ㄗㄤ,梵音‘乞叉底檗沙’,义译‘地藏’。

    菩萨者:梵语‘菩提萨埵’,此方从略,简称‘菩萨’。菩提者,义译觉悟;萨埵者,义译众生,唐译有情,合起来说,叫做觉悟的众生,亦可称觉悟众生者,是故自觉觉他,自度度人者,梵语叫做‘菩提萨埵’。

    地藏菩萨者:以德立名,言此菩萨依般若智圆满六度,安忍不动如大地,静虑深密如秘藏,故曰地藏。又如大地,含宏光大。什么叫做‘含宏’呢?藏蓄于中者,叫做含;到了含藏的无所不备叫做宏。什么叫做‘光大’呢?发露于外者,叫做光,到了它的光华无所不被叫做大。地藏者,犹如地德含宏;菩萨者,依于含宏而发扬光大也。言是菩萨犹如地德之含宏光大,所以他在无始劫来,广度众生,数如无量恒河沙等;一切众生若有善根,一毛一发,一沙一尘,而是菩萨都把他们度脱三恶道苦;这真是所谓‘含宏光大,品物咸亨’了。含宏光大者,菩萨自度也;品物咸亨者,广度众生也。

    又,是菩萨在密教其密号为悲愿金刚,亦称与愿金刚。在金刚界示现南方宝生如来之幢菩萨。在胎藏界则为地藏院中九尊之中尊地藏萨埵也。

    而是菩萨于过去久远,说都说不清那么多的劫以前,他是一位年高德劭的长者子,那时候,世上有一尊佛,叫做师子奋迅具足万行如来,这位长者子看到彼佛相好光明,千福庄严,就向彼佛请问道:‘世尊呀!像您老人家这样的福德庄严,应当修何行?立何愿?才能得到这样的相好呢?’师子奋迅具足万行如来告诉他说:‘你要想获得这种福慧具足清净庄严的身相,应当发愿久远久远度脱一切受苦众生。’那时候,这位长者子,听到了佛陀的话,就发愿说:‘我今尽未来际,不可用数字计算的劫,为这些罪苦众生,广设方便,尽令解脱三恶道苦,而我自身方才成佛。’

    地藏菩萨从此久远劫前发是大愿,久经劫数,业已度生无量,忉利天宫来集会者,以文殊师利的无碍智,千劫测度,不能得知;以佛眼观,尚且数不清楚,如是久远数都数不清的劫,度生无量,其愿弥坚;以愿坚故,其行益切;以行切故,有大誓力;而曰‘本愿’‘本行’‘本誓力’等,言其因地发心,非偶然耳。

    一切经名,有通有别,通者,凡佛菩萨说法,皆名为经;别者,言此经非他经也。本经前六字为别名,末一字为通名。别名已经释完,次释通名。经者,梵语‘修多罗’,直译为线,以其贯穿文义,如线穿珠,与汉文的‘经纬’相似;又兼此方圣人遗教皆名曰经,故义译‘契经’。‘契’是契合的意思,言经中含义,上契佛理,下合群机。何以故?佛陀说法,有两原则,一者,顺性而说,二者,随机而说。顺性说者,譬如中央政府,一切政令所自出也。一切现象界,依于法性因缘起故,是故如来顺性说法,则能统摄一切法,三世诸佛而莫越,恒沙星际不能易,故曰上契佛理;随机说者,譬如有人,欲诣京都(政府所在地),求善知识指示正路;是善知识,在城南者,指其向北;在城北者,指其向南,说法虽异,目的则一;如来说法,亦复如是,一切众生机感不同,如来说法因人而异;故曰下合群机。是故吾人研究佛典,应当首先明了这两原则,不可得到一知半解,就说佛陀认为如何如何?佛教主张怎样怎样?当知作是说者,是为毁佛谤法也。何以故?法自法尔,无论世间法或出世间法,都是如此,任何人也主张不得。您看!狗吃屎,人不吃屎,是谁主张的?假若有人认为粪有营养,主张人类吃屎,我们只好说:‘先生!请便吧!恕不奉陪。’可见我们‘认为’的事,都是错觉,凭著自己的主观有所主张,怎能适应群机?这‘主观’佛教叫做‘我见’,亦名‘俱生我执’;众生之异于诸佛者几希,惟有此‘我法二执’从中作梗;二执若破,众生即佛,是故我说若言佛陀有所主张,是为谤佛。当知佛所说者,一者如理,二者如事:如理说者,如实而说也:如实说者,如辐射热,圆融行布者也。如事说者,从权而说;从权说者,城南指北,城北指南,方便善巧者也。合起来说,就是如来说法,如其理,亦恰如其事,没有半点认为,也没有丝毫主张,故能亘古今遍恒沙而不易也。以是之故,凡佛说法,皆曰契经。

    唯识观者,是余解释此经的规矩,吾人若能透过唯识,观察三界,不但谛信不虚,且可证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。何以故?若能了知三界幻有,唯识所现,以因缘差异故,三界六道十二类生各各不同,又有谁能抹煞因缘果报的因果律呢?不过悟人了知如幻,不随相转,便能随缘自在。迷人执幻为实,如梦中人,随境转移,故有苦乐诸境恼乱身心。但是不管迷人也好,悟人也好,以因缘故,果报不爽。不过悟者自知,迷人不觉,可是此‘因果律’,知,如是;不知,亦复如是。是故吾今以唯识观反覆详释,俾使智者了知三界如幻,不著于有;因果不爽,不落于空,空、有不著,则圆融中道;中道不移,则成等正觉。更愿各善知识,悟是理者,辗转相传,俾使智者,信乐佛法,愚者见苦知畏,则功莫大焉。